形势清则方向明。科学判断中国经济发展的形势才能鼓起信心、坚定方向、勇往直前。判断中国经济形势,既要有忧患意识,更要有战略眼光。当前,悲观情绪和唱衰论调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两大敌人,一些人以传统的GDP论英雄,以旧理念看待经济新常态,一见经济增速放缓就对中国经济悲观失望;更有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在趁机唱衰中国经济。习近平用四个“没有变”有力地还击了唱衰中国论。2015年11月18日,习近平在出席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指出:“总的看,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 2015年12月18日至21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他再次强调:“我国经济发展基本面是好的,潜力大,韧性强,回旋余地大。”
“四个没有变”深刻揭示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和未来走势,明确了对中国经济发展充满信心的基础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立足点。
首先,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中国经济转型正扬帆起航,基本面依然强劲,中国经济仍具备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潜力和条件。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新常态只是意味着中国经济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只是意味着速度要下一个台阶,而不是意味着中国发展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速虽然放缓,实际增量依然可观。
其次,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在2014年12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的会议上,习近平指出:“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为明年和今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徐绍史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我们区域发展的空间非常广阔,新型城镇化孕育着巨大市场需求,而且创新驱动的作用日益增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我们有13亿人口、9亿劳动力、7000多万市场主体,所以中国经济具有巨大发展潜力、韧性和回旋余地,所以我们有决心也有条件保持中高速增长。”
再次,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2014年7月习近平在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时指出:“我国具备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利条件,我们牢牢把握着我国发展主动权。”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习近平指出:“我们将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加强和创新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持续推进,居民储蓄率高,消费潜力巨大,人民工作勤奋,中等收入者比重在提高,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市场空间和潜力都很大,今后一个时期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有基础也有条件。”
最后,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新常态下,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是非常重要的变化。增速放慢但结构在不断优化,是新常态的典型特征。我们不再追求高增长,而是追求在经济增长速度合理下的结构优化,经济结构优化了,经济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才能增强,经济质量和效益才能提高,才能实现“稳中有进”。习近平在西雅图出席中美企业家座谈会时强调:“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结合正在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我们将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我们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加强和创新宏观调控,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不可否认,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下行压力依旧很大,周期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相互叠加,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相互交织,但无论如何,中国经济在面对非常复杂形势的同时,也具备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理念新:五大发展新理念
“没有思想就没有灵魂,没有理念就没有方向。”“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中国的发展思路,彰显着中国的发展信心,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是经济行稳致远的根本保障。习近平指出:“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新机遇和新矛盾新挑战,谋划‘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确立新的发展理念,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古人说:‘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发展理念搞对了,目标任务就好定了,政策举措也就跟着好定了。为此,建议稿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并以这五大发展理念为主线对建议稿进行谋篇布局。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反映出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五大发展理念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新境界。五大发展理念有机构成一个宏大的科学发展框架、严密的科学发展逻辑、务实的科学发展思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相互支撑,使得科学发展的内涵进一步具体化,更具指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创新发展揭示了如何激发新的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揭示了如何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揭示了如何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发展揭示了如何解决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揭示了如何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具有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的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时期我国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培育发展新动力、开拓发展新空间、提高发展新境界的思想保证。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从坚持科学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到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国发展的进程,也正是思路升级、理念更新的过程。如今,站在更高起点的中国,需要以新思路寻找新动力、以新理念引领新行动。五大发展理念是对党之前经济发展理念和思想认识上的继承和深化。从发展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到打造区域协调发展增长极;从建立用能权、排污权等初始分配制度,到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一系列新部署、新举措,都源于新理念的推动,更是新理念的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坚定了未来发展的理念与方向,必将引领中国经济迈入新阶段,实现新跨越。
图为:2015年11月15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次峰会在土耳其安塔利亚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并发表题为《创新增长路径共享发展成果》的重要讲话。
三、速度稳:保持持续中高速增长
中国政府主动调整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结构,是为了中国和世界经济更健康、更持久地发展。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中,特别就经济增速问题作出说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产能过剩化解、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新驱动发展实现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经济下行压力明显,保持较高增长速度难度不小。考虑到正向引导市场预期和留有一定余地,在综合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建议稿提出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目标。”他同时强调:“‘十三五’规划作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必须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表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增长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
经济增速换挡回落、从过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为的中高速增长是新常态的基本特征。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增速始终保持高增长。据统计,GDP增速只有4次连续2—3年低于8%:第一次是1979—1981年,第二次是1989—1990年,第三次是1998—1999年。目前出现的是第四次:2012年GDP增长7.7%、2013年GDP增长7.7%,2014年GDP增速为7.3%, 2015年GDP增长6.9%。这表明,我国经济已经处于中高速增长阶段。习近平在五中全会上指出:“建议稿提出今后5年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目标。主要考虑是,确保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必须保持必要的增长速度。从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看,2016年至2020年经济年均增长底线是6.5%以上。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看,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9109元和5919元。到2020年翻一番,按照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的要求,‘十三五’时期经济年均增长至少也要达到6.5%。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有利于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更加切实感受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果。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产能过剩化解、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新驱动发展实现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经济下行压力明显,保持较高增长速度难度不小。考虑到正向引导市场预期和留有一定余地,在综合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建议稿提出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目标。”
经过30多年高速增长,中国经济体量已今非昔比。2015年中国经济新的增量部分大致相当于欧洲一个中等发达国家的经济总量。因此,即使是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无论是速度还是体量,在全球仍是名列前茅。习近平指出:“我们看中国经济,不能只看增长率,中国经济体量不断增大,现在增长7%左右的经济增量已相当可观,集聚的动能是过去两位数的增长都达不到的。”“十三五”期间,中国政府有信心、也有能力让经济将保持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并始终保持着对世界经济发展较高的贡献率。习近平指出:“中国有信心、有能力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继续为各国发展创造机遇。中国在世界经济最困难的时刻,承担了拉动增长的重任。2009年到2011年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目前,中国经济增速虽有所放缓,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在30%以上,仍是世界经济重要动力源。”
四、质量高:发展方式转向质量效率型
新常态下,发展仍然是第一要务,但发展不是盲目的,中国经济不仅要保持稳定的增长、继续做大,更要提高质量效益、着力做强。习近平指出:“我们不再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而是强调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立足点。” 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主要体现为用较少的要素投入、较小的资源环境代价产出较多的产品,获取较大的经济效益;体现为科技含量的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增加、产业层次的提升;体现为百姓能够更好地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体现为以比较充分的就业和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投资回报率、资源配置效率为支撑。2013年10月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指出:“信心来自于中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
经济增长质量比数量更重要。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决定着中国经济能走多远,决定着经济发展能否成功迈向中高端水平。习近平指出,新常态下,“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习近平在五中全会上指出:“‘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既要看速度,也要看增量,更要看质量,要着力实现有质量、有效益、没水分、可持续的增长,着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中实现经济增长。”在《发挥亚太引领作用应对世界经济挑战》的主旨演讲中习近平指出:“我们将更加注重效益质量。我们将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从规模扩张转向结构优化,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转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互促互进。可以肯定,所有这些都将创造出新的发展动力和增长空间。”
图为:2014年6月9日,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五、结构优: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
经过30多年快速发展,中国经济已经到了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阶段。2015年11月15日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次峰会上指出:“我们强调坚持进行结构性改革,着力解决经济中的深层次和中长期问题,让中国经济走得更好更稳更远。”习近平指出,新常态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习近平在江苏调研时强调:“把经济发展抓好,关键还是转方式、调结构,推动产业结构加快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
中国过去依靠政策刺激、高能耗等方式取得了9%到10%的增速。但这是不可持续的,也超出了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并导致产能过剩和库存大量增加,所以现在必须逐步消化产能和去库存,这可能需要数年时间。党中央在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强调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主要任务就是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在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供给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2015年11月18日,习近平在APEC峰会上表示,“要解决世界经济深层次问题,单纯靠货币刺激政策是不够的,必须下决心在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方面做更大努力,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
六、动力强:创新驱动发展
经济形势带来的新挑战,需要寻求新的增长动力。增长动力只能从改革中来,从调整中来,从创新中来。随着劳动力、资源、土地等价格上扬,过去依靠低要素成本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必须把发展动力转换到创新驱动上来。“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国际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和我国发展动力转换的形势下,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习近平指出,新常态下,“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
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突飞猛进。然而,如今人口红利等优势日趋消失,人口、土地、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凸显。必须转变依托人口等要素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走以科技驱动的创新发展新路。2013年9月30日,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当前,从全球范围看,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机会稍纵即逝,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从国内看,创新驱动是形势所迫。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同时,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我们要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必须及早转入创新驱动发展轨道,把科技创新潜力更好释放出来,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作用。”2014年6月9日,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提到:“老路走不通,新路在哪里?就在科技创新上,就在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上。”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之源。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出台了大量的政策措施。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这将点燃更多的“发动机”,为经济增长注入强劲的新动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全国各类众创空间已经超过2300家,与现有2500多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11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146个国家高新区,共同形成完整的创业服务链条和良好的创新生态,在孵企业超过10万家。
图为:2012年12月29日至30日,习近平在河北省阜平县看望慰问困难群众,考察扶贫工作。
七、空间大:市场空间和潜力巨大
无论是从供给方面看,还是从需求方面看,作为最大的发展大国,中国的发展空间十分巨大。拥有13.7亿人口、9亿劳动力、7000多万个市场主体的中国经济拥有巨大的潜力、韧性和回旋余地。习近平指出:“中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持续推进,居民储蓄率高,消费潜力巨大,人民工作勤奋,中等收入者比重在提高,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市场空间和潜力都很大,今后一个时期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有基础也有条件。”中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蕴藏着产业发展的新机遇。中国制造业有一个巨大的市场、一大批生机勃勃的企业、一个发展制造业的长期战略和一大批人才资源。2013年,我国制造业产出占世界的比重达到20.8%,连续4年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在联合国工业大类目录中,我国是唯一拥有所有工业门类制造能力的国家。推进高质量的城镇化,也将创造巨大的投资需求。按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0%来算,中国城镇常住人口将超过10亿人,较2014年至少增加2.5亿人。如果人均住房面积按照35平方米计算,至少需要77亿平方米的住房。中国城镇化的推进,会带来非常广阔的空间。推动区域经济均衡化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将带来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增长并蕴含着巨大的消费需求。在区域经济差距不断缩小,贫困人口不断减少的过程中,包含着大量的建设投资活动和基于收入提高支持的消费活动,蕴含着市场需求拓展的广阔空间。产业升级蕴含着开拓中高端市场需求的巨大空间。产业从中低端到中高端的升级,对中高端市场需求开拓能力将持续提高,随着人民群众收入持续提高,中高端市场需求将不断增长。最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全面提高也包含了巨大的发展潜力。按现行标准,我国还有7017万人口尚未脱贫。今后大量低收入、中低收入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在全面小康的进程中将会大幅度提高,其中包含的需求潜力更是不可估量。
“十三五”的各项新战略、新举措,将为经济发展开拓新空间、释放新的增长源。“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优进优出战略、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藏粮战略、区域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对外开放战略、自由贸易区战略、就业优先战略、食品安全战略、人口发展战略、人才优先战略和国家安全战略十四大战略和五十多项国家级大工程,将全面建设开放型新经济并真诚欢迎世界各国搭中国发展便车。这不仅将为中国经济发展开启新模式,也将为世界经济发展拓展新空间,提供更多新的增长源。2015年11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次峰会上指出:“未来5年,中国将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经济发展新动力,坚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创新和应用;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改善环境质量,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坚持深度融入全球经济,落实‘一带一路’倡议,以服务业为重点放宽外资准入领域,探索推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外资管理模式,营造高标准国际营商环境,打造利益共同体;坚持全面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公平公正、共建共享的包容性发展新机制,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所有这些,将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强大动力,也为世界经济释放出巨大需求,成为新的增长源。”
2012年12月,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不久的习近平到河北阜平看望贫困群众时说:“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只要我们和习近平主席一样充满信心、保持定力、科学筹划、奋力作为,中国经济一定会行稳致远,精彩不断!